当前时间

合肥工大:“需求传导”让科技成果精准转化快速落地

时间:2020-10-13 16:26   来源:科技日报

105日,正当合肥工业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国内新能源领军企业阳光电源公司向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合肥工大)捐赠500万元,用于支持学校改善相关专业科研条件。“目前阳光电源已吸纳近400名合工大学子,多数已成为公司各业务的中坚力量。多年来,我们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与合肥工业大学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扎实地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赵为在捐赠仪式表示。

2016年起,合肥工大通过与地方和企业的政产学研合作实践,逐步构建起以“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为特色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开启了一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侧改革探索。

盯紧共性难题,为企业发展“雪中送炭”

“把我左手中的黑色粉末转换成右手里的薄薄贴片,预计每年就可以为天长市相关企业带来9000万的利润。”在合肥工业大学天长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电磁吸收材料与器件实验室里,该校材料学院崔接武副教授告诉记者,他手中的黑色粉末,是磁性材料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磨削固体废料。

安徽天长市共有11家磁性材料企业,每年可以带来约七亿元产值,但同时产生的磨削废料也高达4000吨。“这不仅造成了生产原料的浪费,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废料,避免污染负担,也成为了全市整个产业的难题。”天长市科技局局长何永介绍说。

“我们团队开发出基于锰锌铁氧体电磁吸收材料配方和关键技术,以废料为原料生产出的高性能电磁吸收贴片,性能与在售产品相当,成本却只有20%。”崔接武说。

四年前,合肥工业大学与天长市联手开启了一场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探索。双方随即集中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在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中总结整理出产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再通过编制相关项目指南,面向全校科研团队开展市场化招标的方式,将企业共性技术需求“传导”回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第一线。而崔接武所在的科研团队,就是这样被吸引到了离合肥200多公里外的天长市。

“磁性材料制品在上市前需要进行电波暗室检测。我们把暗室建到了天长,将学校的科技资源直接引入当地的电磁产业集群,既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分析测试和技术开发服务提供了保障。”崔接武说。

“‘需求传导’的产学研合作合工大模式,改变了过去点对点、碎片化、无组织、无计划的产学研合作状态。”在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郑磊看来,通过招标立项等方式组织专家团队对产业共性、关键、和重大技术攻关,既保证了高校科研产出对企业真正有用,也为之后进一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需求传导,为企业转型提供新动能

晶锋集团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主打高压电缆材料、电力电缆料等。胡以权自担任公司技术总监以来,他最大的烦恼,就是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用户连连投诉。“传统生产工艺在电缆生产制造过程中容易提前发生预交联反应等情况,导致电缆表面粗糙不光滑,甚至还有胶粒。倘若遇到雷暴等极端天气,还有发生电击穿引发火灾的风险。”胡以权说。

这一难题也困扰着众多电缆材料生产厂家的“心病”。2018年起,合肥工大化工学院丁运生教授及其科研团队,通过攻克电缆材料核心技术难题和优化生产工艺,彻底解决了产品存在的提前预交联、外观不良等问题,并大大增强了产品的耐高低温性能,同时生产时间由原先的10小时缩短至4小时,生产成本减少约20%

“通过技术孵化,我们突破了高性能线缆技术领域所存在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整体提升了天长市乃至全省电线电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丁运生说。

“起步早、成规模,并不代表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在天长市秦栏镇工业园区,聚集着200余家的中小型企业,生产着4千余种遥控器、充电器等低端电子产品,占领国内二级市场70%以上份额。由于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很难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局面。

基于此,校地双方每年共同设立2000万元的产业引导资金,系统开展可产业化的最前沿技术研究,并将成果在天长市转化孵化。天长市共有200余家科技型企业参与了“需求传导”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直接实施的合作项目20余项,合作企业已实现新增产值2亿元,新增利税4000余万。几年间,有4项校企合作项目获得重大专项等省级科技项目的支持,3项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校地双方坚定不移地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与探索,将学校的学科创新优势真正转化为区域产业引领和提质增效发展的优势,面向传统产业共同转化的一批重要成果,成为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共天长市委书记邓继敢说。

研究做在车间里,打造新的增长极

合肥市长丰县享有“中国草莓之乡”美誉,全县草莓种植面积超21万亩,产值达50多亿元。如此大的产量,除部分鲜果销售外,大量草莓需要深加工处理。

合肥市利马土特产有限公司是县里草莓加工龙头企业,在速冻草莓加工时就遇到草莓大量冻结粘连、表面损伤等技术难题。对于企业遇到的技术那题,合肥工大食品工程系主任钟昔阳博士带领团队,从草莓原料预冷、清洗沥水、流化床速冻等工艺优化入手,研制出摆动布料、沥水提升与输送等系统设备,有效解决沥水和布料工序草莓积压受损的难题,改善了冷冻草莓的品质。在团队的协助下,公司还建起了草莓浆加工生产线,延长了草莓加工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真的没想到平时发愁吃不完的芥菜,未来会有如此大的发展前景。”地处皖北的阜阳市临泉县盛产芥菜,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加工手段初级、产品类型单一、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无法满足当今食品市场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的消费需求。

于是,提升芥菜深加工技术水平,开发出系列新产品新工艺,就成为合肥工大食品学院罗建平教授和临泉县诸多芥菜企业的共同课题。罗建平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对临泉6个乡镇芥菜疙瘩进行了收集与分析,不仅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更首次在芥菜疙瘩中发现了大量的天然红色素。

“这些红色素含量高,易提取,无污染,可以应用在化妆品、天然食品添加剂、药食功能因子中,极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罗建平说,这一发现将为临泉芥菜开创一个崭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车间里。这正是合肥工大建校75年来办学特色的真实写照。”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樑说。 

上一篇: 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兴安盟耐盐碱水稻测产创历...

下一篇: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启用新址迈入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