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陈旗依托科技创新提高天然草原生产力

时间:2019-11-12 14:16   来源:创新内蒙古   下载

近日,在陈旗呼和诺尔镇白音布日德嘎查娜仁其木格家的草场上,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英俊教授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着天然草原生产力恢复(提升)“临冬寄籽”项目。

据了解,项目采用“临冬寄籽”措施,在退化天然草地免耕补播黄花苜蓿草籽,旨在冬天来临之前,在冬季积雪的覆盖保温下储存种子,第二年春季积雪融化时通过雪水为草籽提供适当的水分和合适的生长条件,以此利于牧草出苗和返青。

据了解,优质的牧草品种,特别是具有天然固氮功能、适口性好的豆科牧草,在天然草原上逐渐退出,制约了草原的生产力和牧草品质。自2013年起,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教授带领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团队,开始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退化草地免耕补播苜蓿实验,通过连续观测的结果显示,呼伦贝尔地区草地补播苜蓿的越冬率在90%以上,与未补播草地相比,补播黄花苜蓿的草地生产力平均提高了34%,牧草的粗蛋白、相对饲用价值等也大幅提高。为此,张英俊团队通过采取在退化的天然草原补播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营养价值高的优质牧草,增加草地植被多样性和覆盖度,最终达到提高草地生产力的目的。同时,在补播过程中该团队重点选取豆科牧草,不仅固定了大气中的氮,减少无机氮肥的施入,同时更能向周围的非固氮植物提供氮素,改善整个草地群落的营养价值,使草原群落的垂直空间格局达到最佳状态。

加快科技创新,运用科技手段推动草原生态产业提质增效,是有效解决人草畜矛盾、促进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陈旗依托呼伦贝尔大草原核心腹地和天然草甸草原占全旗土地总面积85%的自然优势,以草产业为突破口,以中国草原产业聚集区为吸附平台,通过科技力量驱动草产业变革,致力全面改善草原生产力,推动广大牧民增产增收。

2016年,在科学分析当地区域特点、政策导向、投资市场和消费喜好后,陈旗将草原生态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并成功引入了以美尚生态、中郡运营为联合体的社会资本方。一方面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投资投入,随即筹备建设中国草原产业集聚区PPP项目,拟通过整合草原修复、草产业、草原文化、草原科技、草原旅游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营造吸引人才和企业的创新环境,促进三产融合与产城融合。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资源,为地方提供投融资、项目孵化、产业导入、品牌营销等一系列服务。尤其是在提升草原生产力方面,该旗充分依托企业社会作用,一端强化与专业学术团队、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另一端对接最基层的牧户牧民。在实际操作中,调研整理牧民和一线的科技需求,寻找国内外对标的成熟技术和专家机构,形成了由牧民牧户提需求、做基地,科学家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政府出政策和必要的公共设施服务,企业搭建科研、金融、生产等服务平台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有效架起了科研成果流向牧民和生产的桥梁,真正让草原生态产业科研成果在草原上扎根、开花、结果。

据北方中郡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郡生态产业研究院院长孙守杰介绍,2019年,在北方中郡投资(北京)有限公司的运作下,陈旗已与多个团队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草原生态产业的科研专题,通过引智专家,引进了一批退化草场综合修复整治、草原生产力提升、野生乡土种质资源保护繁育、现代家庭牧场管理等科研成果,分别在牧民自家草场、国有农牧场、集体草场上进行了实验示范。希望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把一些最实用的草原生态技术成果带给牧民和生态一线,以科技创新驱动建设生态优美、产业高端、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生态草原。 

上一篇: 浙江:“四个一”做法助推浙江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在...

下一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举办自治区高技术领域践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