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用科技架起新时代中蒙合作桥梁

时间:2019-09-06 16:00   来源:创新内蒙古   下载

96日,第三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将拉开帷幕。作为此次博览会的重要内容,第二届中蒙技术转移暨创新合作大会将同期举行。中国与蒙古国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4200公里的绵长边境线,绝大多数与蒙古国接壤。历史上,连接两地的古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曾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推动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随着中蒙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和经贸合作的持续深化,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的合作交流水平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科技交流合作促中蒙关系全面发展

1987年中蒙恢复科技交流以来,两国政府签署了多项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副部级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2013年,中蒙两国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蒙古国访问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17年,两国政府签署了《蒙古国发展之路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谅解备忘录,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推进了双边科技合作不断深化,两国务实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在中国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签署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蒙古国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开创了新形势下中国地方政府与蒙古国开展全面科技合作的新局面,保障和鼓励了中蒙科技合作向纵深及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十八大以来,随着中蒙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和经贸合作的持续深化,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的合作交流水平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在科技交流合作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为引导,积极聚集并推动中国各地创新资源与蒙古国科技需求展开互补对接,在科研平台载体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交流培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平台载体共建助推中蒙协同创新

平台载体共建工作是开创中蒙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的基础保障。

2007年,由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和蒙古国科技基金委共同筹建的“中蒙技术转移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的成立为更大范围促进中蒙双方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蒙技术转移中心”先后举办过“中蒙企业对接活动”、“中蒙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对接会议”、“中国·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蒙古国乌兰巴托‘一带一路’农牧业创新合作暨技术转移研讨会”、“中国·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蒙古国乌兰巴托‘一带一路’农牧业科技成果项目推介会”,以及“中国·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蒙古国哈拉呼林‘一带一路’农牧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等多个活动。促成中蒙双方签署了《天然牧场畜产品深加工生产技术的合作》、《蒙古国天然羊奶的研究与开发》、《中蒙经济走廊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蒙古国退化草地遥感监测与修复技术应用示范》、《马业产品综合开发及其相关基因的挖掘研究》等多项合作协议。

2016年,依托中国科技部“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与蒙古国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的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项目的实施不仅为蒙方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备,也为中方科研人员在蒙开展科学研究搭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借助联合实验室,中蒙双方已合作完成了蒙古国特有的百种动物生物资源样本和生物信息数据采集试验,并建设了生物资源数据库,对提升蒙古国生物分子研究水平,拓展两国生物资源开发合作与科研服务,促进两国农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目前,中蒙双方已在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建设上达成了多项共识,部分平台载体共建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2019年,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被中国科技部认定为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蒙古国国家科技园及孵化器正在朝着建成中蒙丝路科技合作创新典范的目标快速推进。

项目支撑交流合作掷地有声

“十二五”以来,为了强化中蒙科技成果的互动交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组织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级政府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投入支持经费达到5400余万元。其中,2017年、2018年,投入支持经费近3000万元。

据统计,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向中国科技部推荐的中蒙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中,有“中蒙兽用天然药物资源挖掘与新药创制合作研究”、“蒙古高原蒙古羊的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马奶马肉产品综合开发及其相关基因的挖掘研究”、“蒙古国退化草地遥感监测与修复技术应用示范”、“中国-蒙古国技术移平台建设”等5个项目获批,共获得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支持1056万元。同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了“中蒙(蒙古)兽用天然药物化学与新药创制合作研究”、“中蒙孵化器、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科研能力建设”、“内蒙古亚欧新能源应用技术合作中心”3个项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蒙古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目前,“中蒙(蒙古)兽用天然药物化学与新药创制合作研究”和“中蒙孵化器、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科研能力建设”2个项目分别在2018开始正式实施,共计支持850万元。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在科技计划项目中立项支持了“中蒙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检测联合实验室”“中蒙医药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和“中俄蒙科技合作服务平台建设”3个项目,财政拨款550万元,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中蒙科技合作的主要途径,目前中蒙科技合作领域涉及畜牧业、生态环境、生物医药、矿产开发等多个方面,部分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

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等中方单位与蒙古国草业协会共同承担的中蒙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创建了适合蒙古高原彩色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改变了蒙古国传统的自由放牧方式,在有效提高绒山羊繁育水平和提升羊绒产量质量的同时,还保护了草原生态,促进了蒙古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引导下,中蒙两国科技合作日趋紧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内蒙古大学蒙药化学研究所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蒙药成果——胡芪降脂胶囊在蒙古国转化,建成了年产500万瓶药品的GMP药厂,累计实现产值已接近亿元。

内蒙古冶金研究院为蒙古国豪特格尔稀土矿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依据,共同开展稀土矿选矿工艺技术研究和纳米新材料新技术研究。

内蒙古蒙科北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放牧系统在蒙古国落地应用,开发出了适应于蒙古国地理气候和语言体系的放牧软件,有望彻底转变蒙古国牧民传统的“人跟牛羊走”的放牧方式,深受蒙古国牧民朋友喜爱。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充分发挥蒙医药在蒙古国良好的信誉和医疗基础,与蒙古国传统医学研究院等10余家医院、研究机构签定合作协议,每年接受蒙古国来华就诊人员6000多人次,定期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到蒙古国10多个省市和牧区开展医疗服务,累计受益牧民5万余人次。

交往交流进入新阶段

中国与蒙古国是守望相助的好邻居,两国高层交往热络频繁,科技交往交流不断。特别是近两年,中蒙两国科技部门举办了中蒙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二次会议、第三次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对蒙科技合作主要省份随团参加会议。同时,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科技代表团多次访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双方就推进务实科技合作及今后的合作设想等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

为推动中蒙两国民间科技成果的互通往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中国(满洲里)北方科技博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成为中蒙技术转移转化的重要平台;由中方组织举办的中蒙技术转移创新合作接大会、中蒙科技合作座谈会、深圳高交会中蒙科技合作展等技术转移对接活动,累计促成各类中蒙科技合作项目70余项。2018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和蒙古国科技文化体育部科技政策司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内蒙古)—蒙古国‘一带一路’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上,中蒙双方共同组织40家企业的45个项目进行展览展示。展会期间共签约科技合作项目4项,签约金额达到1.62亿人民币。

人才交流是中蒙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着力强化对蒙古国的人才交流力度,采取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计划等措施积极加强与蒙古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十二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已在蒙医药、矿产、冶金等中蒙资源互补、产业共通的发展领域部署认定了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协议引进蒙古国院士14名,形成了蒙古国院士专家团队长期来华驻站开展科研工作的良好局面。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计划累计吸引7名蒙古国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定期来华开展合作研究,为促进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文交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蒙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十二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面向蒙古国各类科技人员开办培训班30余期,培训内容涉及科学技术、职业教育、园区管理等多个领域,累计培训人数达到近千人次。

编后语

伴随着第三届中蒙博览会的举办,新一轮中蒙合作大幕即将拉开。相信中蒙双方将发挥互补优势,在蒙医药、畜牧产品加工、矿山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用更加创新的模式和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中蒙两国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为助推一带一路和发展之路紧密对接,推动两国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内蒙古25家企事业单位缔结马铃薯种薯产业技术创新...

下一篇:我区首个标准化生物样本库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