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技术及示范”项目推动形成区域环境改善与富民多赢局面
由内蒙古大学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技术及示范”项目,属于科技部第一批启动实施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总投资37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200万元,包含8个课题,由区内外20家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共同承担。该项目针对我国北方草地退化严重、生态安全与草牧业生产功能减弱、生态畜牧业与生态产业欠发达等问题,研发与示范荒漠化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与政策,通过退化草地的修复与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环境改善与富民的双赢或多赢。目前,项目实施周期已经过半,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发现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及养分利用机制
项目以内蒙古中西部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及荒漠区天然草地为主要研究区,通过15NH415NO3示踪实验,定量揭示了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养分利用时间分异性,发现植物养分利用具有季节分异。
研究表明,冬春过渡期土壤微生物固持约20%的氮,丛生禾草最先吸收冻融初期的氮,根茎禾草和杂类草在冻融中期开始吸收,而半灌木和豆科植物在这一时期很少吸收;紫外线增加了凋落物光解速率(增加13.7%),减少了凋落物分解养分回归土壤的比重。
根据发现的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及养分利用机制,课题组建议,在退化草地恢复重建过程中应合理配置物种和覆土施肥,改善草场区域环境,促进草牧业可持续发展。
放牧家畜载畜量精准管理系统助力草原可持续发展
依据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生产、地形、气候条件和放牧管理等要素,项目组开发了适宜于内蒙古三种主要草原类型的放牧家畜载畜量精准管理系统,使草原区牧民和管理者实时掌握草原和家畜生产动态,便于对草原载畜量做出实时调整,提高对草原的合理利用。
通过系列模拟模型和牧场实证研究,提出北方草原牧区实施夏季低载畜率放牧,冬季暖棚舍饲的新型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深刻变革。可以降低家畜载畜率35-50%,使牧民收入增加43-61%。
牧草新品种筛选及针茅危害防控技术丰富牲畜“餐桌”
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筛选并登记了“牧科草木樨2号(N073)(2017年自治区审定牧草品种)”、“乌拉特蒙古扁桃(N078)(2017年自治区审定牧草品种)”、“白音锡勒黄花苜蓿(2018年自治区审定牧草品种)”和“清水河箭筈豌豆(2018年通过国家区域试验参试资格,开始区域试验)”4个牧草品种。
上一篇: 垃圾分类从监管到处理,高科技一路“护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