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内蒙古:强化科技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添油助力

时间:2019-02-25 10:00   来源:创新内蒙古   下载

创新驱动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三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科技需求,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供给,部署了30余项科技计划项目,投入科技经费约1.4亿元,争取并实施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设了一批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产生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的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共性技术的推广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乌海及周边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之一,该区域内分布着内蒙古和宁夏2个自治区4个盟市的7个工业园区,产业结构重,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明显,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意见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任务分工,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区内外科研单位开展专项研究,形成了《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报告》,列出了“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重大技术瓶颈清单”并开展科技攻关。

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宝伟君介绍:“我们组织专家在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分析、污染源解析的基础上,从制约当地污染防治与产业升级角度,提出了10项‘卡脖子’的重大技术瓶颈和科学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与具体措施。针对重大技术瓶颈,在2018年的科技重大专项中安排了‘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强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这个项目已于20181215日在乌海市启动实施。同时,积极借助国家专家智库力量,聘请了科技部总体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张远航院士以及国内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研究领域一流专家学者组织专家咨询组,对该地区污染防治咨询把脉并进行了重大专项实施方案论证,全过程指导专项实施。”

据悉,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采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由内蒙古工业大学牵头,联合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广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草种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4家单位共同实施。

“项目的创新点包括:一是将粉煤灰资源化利用与大气污染控制和矸石自燃灭火相结合,依靠煤自身的物质转化来解决高温工业烟气污染控制问题。二是充分利用多孔材料的强吸附特性,从源头控制二次颗粒物的形成与排放,实现高温工业烟气的低成本高效协同脱除。”该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孙俊民教授介绍说。

项目将重点突破煤基固废制备封堵材料抑制矸石自燃技术、控制高温工业烟气非常规污染物技术、煤基固废协同利用生态修复等重大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建立示范工程,构建“源头防治-自燃治理-生态修复”的污染综合防治示范路径,在自治区工业集聚区推动形成“以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创新发展模式。

强化水污染防治科技供给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简称“一湖两海”)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生态脆弱区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一湖两海”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具有重要意义。

自治区科技厅围绕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水体污染治理,开展重大科技需求专题调研,组织区内外专家提出“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围绕科学难题和重大需求,在2018年度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中安排了“‘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组织内蒙古大学牵头,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

据该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王立新教授介绍,“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以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为目标,将开展“一湖两海”水生态退化机理、湖泊控源减排技术研发与集成、“一湖两海”量质联合调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生态补水效应、呼伦湖污染源解析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项目承担单位将充分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实现技术突破,强化水污染防治科技供给,为自治区典型湖泊治理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加快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组织编制《内蒙古自治区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第二期)》,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供水污染技术需求的相关企业选择参考。”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宝伟君说。

加强生态修复科技攻关

长期以来,自治区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建设“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和“构筑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举措。自治区科技厅通过组织部署科技攻关、技术示范,应用推广,形成了一系列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综合治沙的典型模式。

由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与区内外研究机构合作,通过在库布齐沙漠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沙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及衍生产业发展技术与示范”,实现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双赢,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18629日,这一项目在北京顺利通过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

“沙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及衍生产业发展技术与示范”项目,以沙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为主线,开发了网桩组合式阻-固沙技术等9项新技术,提出了梭梭+甘草等4种固沙植物优化配置模式,形成了3种生态经济优化模式,提出沙产业衍生产品配方6个,并建立生产示范线,建设了综合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基地,集成了沙漠化治理与修复的标准化技术,建立治沙技术、材料的标准化体系,形成以生物与工程治沙相结合的沙漠化防治技术及产业化模式,促进了生态建设产业化,延伸了生态产业链条,为库布齐沙漠化防治提供了示范模式。下一步,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将进一步推进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广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自治区荒漠化防治与防沙治沙科技创新能力,20181228日,自治区启动“重点区域荒漠化过程与生态修复研究示范”科技重大专项。

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永教授介绍,该项目以沙化土地稳定恢复为首要研究目标,以内蒙古沿黄经济带风沙矿区、光伏电板阵列区、农牧交错带荒漠草原区为对象,以现代工程干扰土壤荒漠化过程、保水、保肥物理化学防控机制为基础,将重点突破采煤沉陷区水肥防漏阻控技术、退化草原水土流失防控技术、光伏电站侵蚀斑块土壤快速修复等关键技术,构建內蒙古沿黄经济带资源开发现代荒漠化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该项目成果将进一步提升自治区典型脆弱区域生态修复科技创新能力。”以中国工程院尹伟伦院士为代表的项目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内蒙古重点区域荒漠化防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并将形成可供参考的技术模式和工程示范,对构建内蒙古沿黄经济带脆弱环境可持续发展及我国荒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具有重大意义。

促进国家重点项目落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有效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煤水开采不协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突出问题。

201810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专项“大型煤矿和有色矿矿井水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项目在呼和浩特启动实施,该项目总投入5993万元,其中争取到国拨经费1993万元。项目由内蒙古农业大学牵头承担,联合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10家单位共同实施。

据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刘廷玺教授介绍,“大型煤矿和有色矿矿井水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项目面向矿山绿色开采,以我国北方大型煤矿矿井水和南方复杂钨锌多金属矿选矿废水高效利用为目标,按照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的总体思路,主要解决“采煤驱动下地层结构变化及其诱发的水文系统演化和环境生态效应”、“矿井水中水--有机物胶体悬浮体系特征及失稳机理”和“金属矿选矿废水多介质界面特征与污染物高效去除机制”3项重大科学问题。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煤矿水分级高效低耗处理技术与装备”、“煤-水协调开发新模式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大型煤矿与有色矿矿井水高效利用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的研究,拟研发一批矿井水与选矿废水高效利用新模式和技术体系,并在露天矿、井工开采矿、钨锌多金属矿等多种大型煤矿与有色矿区进行集成示范。

以中国工程院康绍忠院士为首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我国在矿产绿色开采、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研究水平,进一步推进矿井水和选矿废水高效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创新,对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上一篇: 内蒙古:以科技创新打造脱贫攻坚新引擎

下一篇:济南高新区:深入实践生态赋能发展模式争创世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