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

“握手”行动|鄂尔多斯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清单发布(第一期)

来源:科技合作科 发布时间:2025-07-07 09:31
字号:
打印:
  为推深做实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行动,鄂尔多斯市科技局将定期发布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清单,诚邀企业进行技术成果对接,联动上下游资源,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建设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城市。
  一鄂尔多斯实验室



  01  流化床法宏量制备锂电池用磷酸铁锂技术
  ■技术领域:制造业
  ■完成人:洪明子,鄂尔多斯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项目简介
  项目全力攻关材料的高效率、高性能和低成本宏量动态制备,深度剖析动态焙烧时物料间的同步黏连、裂解、化学气相沉积和致密包覆与成品材料理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致力于革新传统辊道窑炉焙烧静态工艺生产效率低、批次稳定性差的问题,贯通细微颗粒稳定流化、焙烧成型新工艺,成功开发出动态连续生产磷酸铁锂宏量制备技术。
  本技术采用流动性与传递能力优异的气固两相流化床进行焙烧裂解包覆和成型同步反应,创新细微颗粒粉体流化,采用特殊设计反应器结构匹配新型加热方式,有效地解决了颗粒高温团聚和粉化的动态焙烧难题,规避磁性异物的同时数量级缩减生产周期,已成功制备出高容量和高压实密度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并完成了千吨级宏量制备工业验证,在保证材料性能的同时实现焙烧能耗降低40%以上、生产效率数量级提升和综合生产成本30%以上的降幅,性价比领跑全行业。该项先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彻底破解磷酸铁锂行业“高产能、巨亏损”的困局,重塑行业竞争逻辑,从价格内卷转向技术创新驱动,推动全球500万吨产能实现可持续盈利,为新能源产业链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稳供应的核心材料基本盘,加速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规模化进程。
  该项技术能直接、显著地改善行业毛利率(预计提升15个百分点),可将大批量生产从“亏本买卖”转变为“持续盈利”。 这不仅能挽救千亿级行业于‘失血’状态,更能释放资本活力,吸引更多资源投入下一代技术研发,从而构建起磷酸铁锂材料乃至整个锂电产业创新驱动、良性循环的健康生态,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联系人:办公室主任惠兴育
  ■联系方式:18220423736
  02  长时高温工业热储能技术
  ■技术领域:新型储能
  ■完成人:魏飞(鄂尔多斯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张晨曦。
  项目简介
  项目依托高温流化床优异的流动和传热性能,利用廉价、易得的高温储热材料实现热能的持续高效存储,并根据需求灵活、快速地释放,应用于工业过程零碳化、多品位蒸汽生产、燃煤机组深度调峰与灵活达峰、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保障、清洁供暖、高温工业过程供热、吸热化学反应过程供热,以及煤炭分质利用与CO2转化利用和热驱动交通等领域,为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创新点:
  ①大功率、高效率电热转化技术及热量回收策略;
  ②高温流态化稳定调控技术;
  ③储热材料绿色合成与性能优化;
  ④长时高温保温技术及系统集成;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会议鉴定,“百兆瓦时(MWh)级长时高效高温流态化工业热储能示范装置工艺包”通过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产业化应用价值。
  ■联系人:办公室主任惠兴育
  ■联系方式:18220423736
  二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



  01  风-光-储-冷-热-电一体化“零碳”机场项目
  ■技术领域:新能源
  ■完成人:张信荣,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项目简介
  该项目以新型光伏、风电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发电,以新型镍氢气电池进行储能,以CO₂冷热一体化系统替代燃气锅炉和氟利昂制冷机组,并通过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实现浅层地热跨季节蓄取,实现了区域风-光-储-冷-热-电一体化供能。
  针对建筑用能实施需求高效耦合风光发电保障绿色能源供给,摈弃化石能源,氟利昂的使用,以跨临界二氧化碳冷热一体化系统为核心,结合跨季节储热,数字孪生技术,全方位立体化打造全新的零碳机场。
  可在各类场景推广,实现以节能提效为基础的终端用能电气化、电源结构去碳化、能源系统分散化、能源供需智慧化,为全国分布式零碳能源服务提供经验和范式。
  首个“零碳”机场项目已在伊金霍洛国际机场建成,将实现航站楼100%零碳供能,年降低碳排放超过1万吨。
  ■联系人:节能减碳方向首席科学家助理李文仪
  ■联系方式:13910726281
  02  基于时空信息的高级智能化矿井关键技术与装备
  ■技术领域:采矿和采石
  ■完成人:毛善君,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2018年度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项目简介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工业承载着我国战略能源保障的重要使命。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2020年8月)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年3月)等文件,明确提出了通过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矿山的国家战略。
  目前,全行业累计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元,但验收的矿井全部为初级和中级智能化水平,系统性和实用性存在严重问题,应用效果未达预期,严重影响到国家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无法实现少人甚至无人的目标,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和生产安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智能化矿井建设步入深水区。开展高级智能化矿井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始建设高级智能化矿井势在必行。2024年,统计全国原煤生产46.2亿吨,内蒙古自治区生产原煤12.5亿吨,占全国产量27.05%;鄂尔多斯市2024年原煤产量9.2亿吨,占全区产量的73.6%,占全国产量19.91%;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毗邻榆林、晋北两个国家级重要的产煤区,是全国煤炭生产核心区域。在鄂尔多斯进行高级智能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在全区甚至全国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将逐步在国内外数以千计的生产矿井得到推广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和经济及社会效益。
  ■联系人:智慧矿山方向首席科学家助理刘永清
  ■联系方式:15750675345
  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



  01  高性能沥青基纤维碳材料
  ■技术领域:运输
  ■完成人:林雄超,北京市优秀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越崎青年学者。
  项目简介
  1、产品主要应用场景、功能、用途及解决的主要问题。高模量、高强度沥青基碳纤维可用于制造无人机机翼、机身等结构部件和机器人关键部件,能在减轻重量的同时保证结构具备足够强度与刚度,承受运动中的各种应力。也应用于航天飞行器的框架等部位,满足严苛环境下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在电脑CPU散热片、手机散热模块等散热部件制造中发挥作用,能高效传导热量,保障电子设备稳定运行,避免因过热出现性能下降、故障等问题。
  可用于制作化工管道、反应釜的内衬等,抵抗各类化学物质的侵蚀,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确保化工生产安全、稳定地进行。应用于高温环境下的核能、太阳能等相关设备中,比如核电站部分耐高温结构部件、太阳能光热发电装置里的关键耐热组件等,保证在高温条件下依然可靠工作。
  2、主要技术指标、综合技术水平,技术指标应具体、量化。高模量碳纤维,强度达到4 GPa,模量超过400 Gpa,整体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3、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特性。本技术生产的沥青基碳纤维采用价格低廉而且来源广泛的煤液化沥青和煤热解沥青,具有价格优势。同时,煤系沥青基碳纤维在模量和导热方面由于PAN基和石油系碳纤维。
  ■联系人:科研管理部主管金晶晶
  ■联系方式:15110192639
  02  卡车轮胎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与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煤炭洗选加工
  ■完成人:陈宜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导师。
  项目简介
  采矿业面临世界范围的巨型运输子午轮胎的短缺。基于这种短缺,必然导致企业寻找延长轮胎寿命,提高轮胎管理和维护水平的方法。这种最大化不是毫无根据的,而应是加强对轮胎的服务。在这种轮胎短缺局面出现之前,轮胎可能是根据外观被正常废弃,而不是根据实际条件。然而,这些之前被弃的轮胎有可能仍可使用,可能还没有达到寿命小时数。这种显著的工业环境的变化,将引起若干挑战,需要有效的管理。改变已有的管理方法应对目前现状是战略性的策略。应用合适的资源和知识,延长轮胎寿命是可安全可控的。
  ■联系人:科研管理部主管金晶晶
  ■联系方式:15110192639
  03  智能除杂技术与装备
  ■技术领域:采矿
  ■完成人:王卫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越崎青年学者、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项目简介
  在煤炭的洗选工艺中,往往需要在原煤预处理阶段加入拣矸拣杂环节,旨在避免因大块矸石与各类杂物进入后续主洗设备而导致的设备故障。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煤矸杂同步处理方案。系统以海量真实图像样本为输入,基于多任务学习构建深度学习网络,实现煤、矸、杂的同步检测与分割,并根据物料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分拣策略。后端执行以机械手为主,可拣矸、可拣杂、可反选、可部署在皮带或筛机等多种场景。
  该成套技术与装备系统的检测准确率≥95%,拣出成功率≥95%,已在安徽、内蒙和陕西的煤炭企业成功应用,科研成果转化近1500万元,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联系人:科研管理部主管金晶晶
  ■联系方式:15110192639
  四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



  01  烟煤制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技术研发
  ■技术领域:新材料
  ■完成人:吴振国,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项目简介
  在目前追求高性能、低成本电池材料的背景下,烟煤路线潜力较大。而煤炭制备的硬碳材料价格3-4万元/吨,以丰富的鄂尔多斯烟煤为原料开发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技术,有助于提高鄂尔多斯地区烟煤高效清洁利用水平,助推鄂尔多斯“风光氢储车”新能源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
  经过近1年的实验室探索,完成了烟煤制备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原型工艺开发,制得的硬碳材料可逆容量大于340mAh/g, 首次库伦效率大于92%,优于市售产品。下一步计划在达旗三垧梁工业园区建成一条产能 10 吨/年,单批次产量大于50kg的硬碳负极中试线,对已开发工艺进行中试验证,以期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支撑。
  ■联系人:固废中心副主任袁博
  ■联系方式:15535136867
  五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



  01  柔性和叠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示范应用
  ■技术领域:新能源
  ■完成人:刘翔(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徐杰、许洲诚。
  项目简介
  基于团队在新能源汽车与先进光伏技术领域的积累,我们成功研制出新一代钙钛矿/晶硅叠层光伏组件系列产品,实现27%以上的组件光电转化效率。该技术方案在车载光伏集成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2-5平方米车顶集成方案,可输出500W-1300W峰值功率,相当于为新能源汽车构建持续发电的"能量穹顶"。此外,针对车身曲面集成需求,我们创新性开发了柔性钙钛矿光伏模组,其厚度较传统产品降低60%,单位面积重量减轻50%,为车体光伏一体化(VIPV)应用提供革命性解决方案。该系列产品同时兼容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场景,在透光率、弱光响应、温度系数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联系人:常务副院长胡文宇
  ■联系方式:15111401894
  02  2000标方先进电解水制氢系统“氢舟”
  ■技术领域:新能源
  ■完成人:姚昌晟(海德氢能创始人兼CEO,清华大学工学博士)、胡骏明、古俊杰、杜嘉恩、张良虎。
  项目简介
  海德氢能本次推出的2000Nm³/h制氢量的新一代标准化带压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是海德氢能“氢舟”系列产品的最大版本,搭载了标准化的方形带压电解单片、团队自研的制氢数字化平台和氢安全技术。2000标方先进电解水制氢系统“氢舟”可以实现20-110%的负荷范围,直流能耗低于4.3kWh/Nm³,且可以在12小时内,于项目现场完成制氢单片更换级别的运维升级。
  ■联系人:常务副院长胡文宇
  ■联系方式:15111401894
  03  60cm大宽幅商用离子溶剂膜产品
  ■技术领域:新能源
  ■完成人:李洋洋(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离子溶剂膜前瞻团队负责人)、夏一帆、邓欣涛、马炬刚、党健。
  项目简介
  离子溶剂膜作为一种新型膜材料,具有更致密的结构、更低的阻抗和更高的安全性,属于原创性技术原理突破的颠覆性创新材料,不仅非常适合与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如风光发电等)配套使用,更在燃料电池、制氢家电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元泰能材自主开发的离子膜性能卓越,干态拉伸强度大于60MPa,常温离子电导率大于40mS/cm,且经过10000+小时的非原位耐久性测试和700+小时的电解槽原位加速耐久性测试,电导率仍大于90%。不仅在离子传导效率、机械强度和耐久性上表现优异,其亲水性、能耗也优于进口隔膜。当前,元泰已实现了60cm宽幅离子溶剂膜连续化生产,可以满足MW级离子膜电解槽的应用需求。
  ■联系人:常务副院长胡文宇
  ■联系方式:15111401894
  04  园区级氢安全/储能安全集控平台
  ■技术领域:新能源
  ■完成人:黄腾(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氢安全前瞻研究中心主任)、杨福源、邓成林、孙进伟、杜少杰、姚晨奕、张璐。
  项目简介
  基于在氢安全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与实践,践行主动安全理念,面向场站、园区等临氢场景的安全需求,开发了以氢安全和储能安全为核心的综合安全集控平台,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监测、态势分析及应急响应。该平台通过构建动态数字孪生镜像,打破数据孤岛,融合多类传感器数据,实时直观呈现关键参数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提升整体管控效率。时时可视化动态呈现测试场氢泄漏及电池喷发情况与风险等级,形成动态数据驱动的安全态势图。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高效大数据挖掘,揭示潜在的故障关联关系和风险触发规律,实现早期故障检测和事故原因追溯,形成风险预判与趋势分析能力,助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安全管理转型。
  ■联系人:常务副院长胡文宇
  ■联系方式:15111401894
  05  1000kW氨内燃机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新能源
  ■完成人:徐忠敏(慧勤动力联合创始人)、李海海、龚智华、王佳、王文明。
  项目简介
  慧勤动力本次推出的1000kW氨内燃机发电机组,是慧勤动力面向零碳智慧矿山、零碳工业园区、零碳算力中心等场景开发的MW级零碳发电机组,采用氨氢融合先进燃烧技术及自主核心零部件。该产品系行业首创MW级大功率零碳发电产品,支持液氨唯一燃料为输入,氨燃料喷射系统、氨燃料控制系统、氨转氢装置、发电机组成套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根据场景需求选配总装及总体布置。
  ■联系人:常务副院长胡文宇
  ■联系方式:15111401894
  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



  01  矿井冲击地压“空-天-地-井”一体化智能监测与源头防治关键技术
  ■技术领域:能源/采矿
  ■完成人:兰天伟,俄罗斯矿业科学院院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
  项目简介
  矿井冲击地压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和产能释放的主要灾害。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向深部发展,冲击地压的威胁越来越强烈,这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新挑战。加强对冲击地压预防和控制,避免或降低冲击地压的发生,消除大规模冲击地压事件,对于保障我国能源稳定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煤炭主产区,蒙西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1/6,而冲击地压矿井16处(此外按冲击地压矿井管理18处),仅次于山东省和陕西省,而总产能约21070万吨/年,产能≥600万吨/年的大型矿井占全国总数超60%。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及内部的构造作用均受到了来自周缘地区的构造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矿井地质动力环境和地质动力条件存在差异性。随着开采深度延深和强度增大,蒙西侏罗系煤层冲击地压矿井的数量增加,其不同于中东部石炭系海相成煤规律,其陆相成煤规律及成煤期沉积建造等方面的新因素,也必将使对冲击地研究创新突破。
  目前,围绕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的原因、条件、物理过程和结果提出了多种机制解释,是冲击危险性预测评价、监测预警及防治解危的基础。但目前全世界对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和实现“零冲击”目标仍存在差距,难以完全满足工程实践中对矿山安全的基本需求。矿井冲击地压难于防治的根源在于冲击地压发生的地质动力环境背景条件不清楚,冲击地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超前精细化预测和精准防控是关键性技术难题。
  本项目坚持“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研发思路,针对蒙西冲击地压矿井的地质动力条件与精准防控关键技术,组织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以解决制约蒙西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和产能释放的主要灾害。预期核心成果将支撑国家矿山安监察局冲击地压防治科技创新,从而实现源头治理冲击地压的目的。
  ■联系人:科技合作部部长刘经纬
  ■联系方式:13722198029
  02  大型露天矿深部开采边坡稳定性精准化分析与控制关键技术
  ■技术领域:能源/采矿
  ■完成人:王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方向学术带头人。
  项目简介
  项目紧密结合鄂尔多斯露天煤矿资源禀赋与安全高效发展需求,围绕露天矿边坡智能交互式管控决策一体化软件系统研发,重点突破地质信息智能无人采集识别、工程地质精准建模、多源信息融合监测、交互式分析评价及滑坡分级预警等关键技术瓶颈。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建立了基于遥感技术与钻机作业参数相结合的边坡工程地质信息智能远程识别方法;分类揭示了鄂尔多斯辖区内代表性露天煤矿滑坡演化规律与机理,提出了非规则形态与特殊结构边坡三维稳定性分析方法体系;建立了鄂尔多斯域内露天煤矿滑坡地质灾害分类分级预测预警方法,实现了露天矿边坡智能、快速、精准化分析、评价、设计、治理与滑坡灾害精准化预警。
  在推进绿色智能矿山建设目标下,露天矿边坡安全精准防控与滑坡灾害智能预警是实现矿山边坡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目标。项目团队系统研究边坡地质信息智能采集识别、多源监测融合协同分析与滑坡演化预警机制,突破性构建空-天-地-内一体化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并与准能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合作推进全国首个露天矿边坡智能监测预警与精准防控技术体系在鄂尔多斯大型露天煤矿的示范应用,是探索矿山本质安全提升的一次重要实践,对于实现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和推动绿色智能矿山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鄂尔多斯开辟了矿山安全智能服务新产业增长点,优化了矿区安全治理结构,带动了智能矿山技术产业链发展,推动其从传统开采向智能安全开采转型,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矿山安全技术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联系人:科技合作部部长刘经纬
  ■联系方式:13722198029
  03  煤基固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协同沙化土地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技术领域:生态环境
  ■完成人:韩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
  项目简介
  该项技术聚焦鄂尔多斯煤基固废循环利用难题,创新研发多产业协同高质梯级利用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实现有价元素回收,采用高温固相法等突破传统局限;研发新型低碳胶凝及充填材料,提升性能与环保性;制备土壤活性调理剂及改良剂,治理沙化土地并改良矿山复垦土。科研成果获批2024年鄂尔多斯市科技突围“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并在黑龙江项目成功应用,创造超百亿元经济效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市场化利用途径,有力支撑固废资源化,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显著。
  ■联系人:科技合作部部长刘经纬
  ■联系方式:13722198029
  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



  01  小空间低温高承载智慧物流系统
  ■技术领域:高端装备与仪器、新能源、双碳
  ■完成人:宁伏龙,国家杰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教授。
  项目简介
  1、本系统是一种能应用于低温环境小空间高承载智慧物流系统。可服务于石油天然气、煤矿、地质勘查、冷链等行业岩心样品、生活物资的智慧仓储物流管理。 
  2、具备智慧物流转运、控制和维护功能,适用于小空间、低温、大载重等条件下的岩心样品、食品自动化出入库、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
  3、本项目针对小空间、低温湿滑、高载重条件下多行业自动存储转移需求,有两大创新点:一是创新仓储结构、优化货架设计,涉及地脚、材质、结构等方面优化及隔绝冷桥,提升空间利用率;二是运用仓库设备运行轨迹的鲁棒跟踪控制技术,借助空间坐标变换方法解析姿态控制参数,实现高精度轨迹跟踪。
  ■联系人:办公室主任杨瑞
  ■联系方式:18347720827
  02  新疆难开采煤炭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
  ■技术领域:高端装备与仪器
  ■完成人:田继军,教授、博士生导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项目简介
  1、产品主要应用场景:煤炭地下气化是新一代采煤技术,鄂尔多斯盆地深部难开采煤炭资源利于开展地下气化产业化示范,其能量密度等高于非常规气,有望带来天然气新技术革命。主要功能及用途:聚焦深部难开采煤层地下气化关键技术,涵盖多方面主要技术体系,对完善天然气供给和调整能源结构意义重大,能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保障天然气供给、有望实现技术突破。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重大科学问题涉及气化工艺优化与验证、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技术、产品高效利用与污染物处置、析空区充填工艺等;关键技术难题攻克聚焦难开采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的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构建完备工艺体系。
  2、围绕深部难开采煤炭地下气化,开展以下工作:设计点火方案与稳定运行工艺;形成多种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并示范应用;探测燃空区及通道扩展、监测温度场,采集地质参数,开发动态监测技术;形成多项煤化工下游产品工艺及产品;创新产品利用与污染物处置工艺;提出析空区充填方案,研发充填技术工艺;实现煤气产量与连续运行时长的特定指标 。
  3、该产品在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特性上体现在:构建精准选址评价体系:全面收集测试鄂尔多斯煤田地质选址的复杂要素数据,厘清各要素对难开采煤层地下气化工程影响的主次权重分级,建立多学科兼容指标体系,形成适应本地质条件的地下气化炉地质选址精准评价体系,为工程优选区块奠定基础 。形成关键技术:针对低阶深部难开采煤层地质条件,提出新炉型施工工艺,并集成稳定控制、点火产气、测量控制、燃空区及顶板管控、析空区充填等多项技术 。创新利用与处置工艺:通过现场试验分析,创新煤炭地下气化产品高效利用手段与污染物处置工艺,既提升煤炭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
  ■联系人:办公室主任杨瑞
  ■联系方式:183477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