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

科特派风采|科技“特”优生,五一“派”奖单

来源:科技人才合作室 发布时间:2025-06-21 18:27
字号:
打印:
  清晨的达拉特旗几字湾沃土上,47岁的刘飞正蹲在羊圈里,指尖轻触种羊脊背,仔细检查发育状况。这位扎根畜牧行业20年的科技特派员,刚刚捧回2025年鄂尔多斯市五一劳动奖章。从改良站技术员到畜牧水产发展保护中心副主任,他以科技为笔,在鄂尔多斯高原勾勒出现代牧业的崭新图景。



  育种赛场的先锋闯将:奖杯里藏着增收密码
  2006年5月,“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伊吉汗杯”大赛现场,刘飞培育的BD01号种公羊以优异性能斩获二等奖——这是他科技生涯的首个高光时刻。此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鄂尔多斯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等20余项荣誉纷至沓来,每座奖杯背后,都镌刻着养殖户的笑脸。 2014年,他率先将“腹腔镜子宫角输精技术”引入全旗,通过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使肉羊受胎率提升30%。数据显示,这项技术累计为5068只肉羊完成人工授精,成为鄂尔多斯畜牧领域的“科技标杆”。“技术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让牧民钱袋子鼓起来的钥匙。”刘飞常对团队这样说。



  产业链上的“科技焊工”:把技术焊进产业肌理
  自2021年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他年均下乡150天,足迹遍布草原牧区,累计培训农牧民1500余人次。在他的指导下,全旗已建成64个畜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已带动600余户养殖户驶入增收快车道。特色羊肉产品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推行的“合作社+农户”模式,使基础母羊存栏量从500只跃升至2万只,户均年增收20万元。其团队研发的“绒山羊两年三产”技术,使养殖效益提升10%,劳动效率翻倍;新品系绒山羊,羊绒细度突破14.5微米,带动收购价翻番,牧民们直呼“科技羊毛更值钱”。 



  新牧区的筑梦人:在几字湾播撒科技种子
  翻开刘飞2025年的工作日志,一组数据格外醒目:建设130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2700户养殖户、实现机械化率70%以上。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攻关“智慧牧场3.0”系统,计划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全程可追溯,让每只羊都有“数字身份证”。 科技特派员要做乡村振兴的播种机,这位被牧民称为“最美农牧人”的科技工作者,仍奔波在鄂尔多斯的牧场间。当夕阳为羊圈镀上金边,他的身影与科技牧歌的旋律融为一体,在高原上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农牧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