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指挥棒 激励创新人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7 17:07

   近期我国通过两个与科技相关的改革文件,一个是《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另一个是7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这些给科技工作者减负松绑的具体措施受到科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这些改革措施将起到哪些作用?反映了我国科技制度改革的什么趋势?要落地还需注意哪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部分科研人员。

  改革:让科学家回归初心 

  这次改革瞄准的是现实问题,因而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切和期待。

  “由科技部牵头、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重视,要用科技支撑创新中国的建设,这是改革的大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表示,尤其赞同《意见》提出的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分类评价非常重要。科学是求异,要探索未知;技术是求同,一个人开发的新技术,要大家都能用能推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这三类研究侧重点不一样,理应分类评价。”

  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针对反映强烈的人才“帽子”名目繁多、抢帽子成为科研人员必修课问题,《意见》和“若干措施”中都从指挥棒角度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

  《意见》中提到,“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承担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限制性条件,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若干措施”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切实精简人才“帽子”,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戴建武认为,这些改革措施切中了时弊。“有‘帽子’就有钱,大家就奔着争‘帽子’去了。比如国家评的千人计划,有的地方可以拿出政策配套几千万元资金。因此,一些科研人员被‘帽子’迷惑,科研目标就不再是解决科研问题,而是一个‘帽子’一个‘帽子’的争取。”

  戴建武希望“帽子”尽量不要与利益挂钩,“‘帽子’价值太高了,大家都争抢‘帽子’去了。要让科学家不忘初心,以解决科学问题为使命”。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程家瑜表示,此次改革立足于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求实精神。比如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积累,人才成长也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减少考核频次、延长考核周期的相关改革措施,就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此外,本轮改革也体现了要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的本质目的,充分下放科研自主权。比如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等,就体现了这个目的。

  “这样的改革,体现了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趋势,要围绕科研人员强化方方面面的服务。”程家瑜说。

  落地: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面对相关制度改革,科研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其落地问题。

  “再好的政策执行不了也没有用。”戴建武认为,改革措施的落地要看三方,政府部门做顶层设计,科学家本身的科研活动体现新政效果,科学家所在单位具体执行细则。“过去十几年出台过很多改革措施,有些改革政策措施设计科学全面,但执行偏差比想象得大。不同政策在不同单位的解读不一样,通常会根据单位利益和单位文化决定怎么做,最后实际结果有可能偏离国家期待和科学家期望。”

  上海光源束流测量控制部主任冷用斌也表示更关注政策落地问题。“相关改革的政策组合拳很有针对性,谈的基本上都是我们在一线面临的迫切问题,可谓对症下药。但更大的问题是怎么把它落到实处。特别是这种原则性指导意见,具体落地到各单位的细则才是更重要的。”

  对制度改革来说,落实到各单位最后一公里的具体细则最重要、也最难,这是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者的共识。

  “落实改革措施需要各种配套,中央发文件,行业部门也要发文件,各基层研究单位发内控文件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复杂的。我们希望各基层单位在改革中完善内控制度,这不是把球踢给单位,而是强调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说,“大体来说,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分类评价体系”。

  “改革政策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细化政策,项目管理、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都需要细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用人主体的作用,每个单位都不一样,要围绕自身宗旨去设计促进科研人员快速成长的一系列制度,在大政策背景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程家瑜说,就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来说,考核评价要建立一系列新的指标,需要各单位根据自己工作需要建立适用自己的评价流程。“从政府部门来讲,要加强关键改革点在各单位的试点,试过后要总结经验并推广。这需要探索,也需要一个过程,将逐步落实落地。”

  监督:扎好制度的篱笆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充分相信科研人员、充分尊重科研规律是这次制定相关改革措施的基本出发点。“文件在这样的基本出发点上,着眼于科研管理全流程的改革和完善,为科研人员松绑和减负,把科研人员从繁杂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

  但解放不等于全放,基于信任的前提是坚守诚信底线。“若干措施”中保留了必要的监控手段,《意见》中也提出要建立覆盖“三评”活动全过程的监督评估机制和集教育、自律、监督、惩戒于一体的科研诚信体系。“‘放’,要放到位,放出效益;‘管’,要守住底线,守住诚信。”贺德方说,对科研诚信问题要“零容忍”,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我们要强化事中、事后管理,过程的管理是必要的。”

  科研人员也支持从制度上完善相关监督和奖惩制度。

  “要对科技腐败、科技造假、科学伦理道德等问题加大惩戒力度,光有奖没有罚,事情做不好。只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跟上,才能有惩前毖后的效果。奖加惩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高福说。

  冷用斌特别提到要预防新政策中出现的漏洞被人利用。“要想办法在制定细则时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这样推行起来会更容易些。”例如,“若干措施”中提出在简化科研项目管理措施中,“科研人员可以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申报指标的前提下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冷用斌认为这非常必要,值得尽快推行。“科研过程中可能有新技术新想法出现,允许调整可以做出更好的成果。但要防止有人故意按更容易拿到钱的方向去设计方案申请到项目,再去调整做他实际想做的事。”

  相关政策还有强化任务书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提高间接经费比例等,也都是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也要做好制度预防。“提高间接经费比例时,要提前考虑好,如何预防不合理的间接经费使用,如何建立相应惩罚机制。”冷用斌说。

  人们相信,随着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这些改革措施逐步落地实施,将一步步释放创新活力,点亮创新之光。(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