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内蒙古农科院向日葵遗传育种团队:科研,她们“疫”无反顾

时间:2020-04-03 10:27   来源:创新内蒙古   下载

  一场“疫情”,让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向日葵遗传育种团队的科研工作者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疫情期间,面对用工短缺、物资匮乏、出行不便、劳动强度增大等难题,她们“疫”无反顾,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向日葵南繁南育各项科研工作,保全了国家和自治区多年来向日葵的科研成果;她们常年远离喧嚣浮躁,默默无闻改良、创新向日葵种质资源、让优良品种在内蒙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农民们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

  农作物“南繁”是指利用海南省冬季独特的温暖气候条件加种一季作物,一年内南方、北方交替种植,以此加速新品种培育速度,因些,南繁被称为作物育种的“加速器”。

  早春4月,北方农科院繁育基地里,李素萍带领的向日葵遗传育种团队正在开始一年的春播准备工作,4月准备,5月播种,7月进入开花授粉期,10月收获后马上转场海南南繁基地,11月中下旬南繁基地开始播种,春节期间进入开花授粉关键期,次年3月开始收获,4月份又进入新一季育种周期,如此循环往复。

  每年的春节前后是南繁育种科研工作的最紧要关头,这时,李素萍都要带领团队成员像候鸟一样进行季节性迁徙,远赴“天涯海角”开展南繁育种。2020年已是她们开展南繁育种的第20个年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们成了最不被关注的“逆行者”。

  李素萍介绍,由于向日葵开花授粉期的套袋、授粉、调查、田间管理等工作极其繁重,为了抢农时,除了自己的科研人员外,至少还要再雇56个工人一起工作。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根本雇不到人。

  因为深知育种工作的独特性——错过一时可能耽误一季,多年的成果可能因为材料的中断而前功尽弃,科研工作者们没有一句抱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其实育种人没有空闲的日子,比农民还忙、还累,尤其是到了开花授粉、套袋等关键期阶段,风吹、日晒、雨淋,成了清一色的‘农民色’,吃的、穿的、用的,一切从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搞过育种工作的人才能体会。”李素萍说。

  “眼下我们南繁基地的向日葵正陆续进入开花授粉期,也是我们向日葵科研攻关的关键节点。农业科研周期长且有连续性,本身又受季节限制,南繁南育是我们一年或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辛苦和积累,我们不想放弃,更不愿意放弃,在搞好防疫工作的大局下,尽可能地去完成好科研工作。”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向日葵岗位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李素萍道出了许多和她一样的南繁育种人的心声。

  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向日葵产区,年均种植面积约60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向日葵总面积的40%(其中80%左右是食用向日葵),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2001年到2010年这近十年间,国内的食葵品种几乎被国外品种垄断,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葵品种,李素萍带领团队经多年科研攻关,最终为内蒙古创立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向日葵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

  团队提出了“抗病优先、理想株型、优质与高产兼备”的育种技术路线。通过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最终从2009年开始陆续选育推出了兼顾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熟期广的“科阳”系列食用向日葵杂交种。

  “这个系列的新品种在内蒙古向日葵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均较对照品种大幅度增产,并可适应国内不同区域种植,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与国外引进的品种相比,‘科阳’系列其百粒重、籽仁率、粗蛋白含量、籽粒长度、宽度等与商品品质相关的性状指标均优于国外品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品种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打破了优质、高产与抗病相矛盾的育种难题,最终打破国外向日葵品种的垄断局面。”李素萍说。同时,团队还研究推广了“科阳”系列食用向日葵间、套、复种高效栽培新模式,探索结构调整新路径,增加土壤复种指数,实现一季两熟,提高土壤和光热资源利用率。

  目前,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现已覆盖内蒙古向日葵主要产区,遍布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兴安盟等地区,而且辐射到周边省区,年推广面积达100万亩,约占全区向日葵总面积的15%20142016年累计推广面积达375.5万亩,总增产8904万千克,累计新增总产值达81765.32万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2017年,团队承担了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向日葵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与产业化项目,主要开展向日葵优质、高产、多抗向日葵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艺机一体化生产技术研究以及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延长向日葵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和销售产业链。

  “今年是项目实施的第3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为了保证各项育种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成果、数据的获得,疫情期间我们的工作也一刻未曾间断。”李素萍说。

  无论是南繁还是北育,育种事业是一个历史性的传承,更是一个集体性的创作,往往凝聚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坚持。改良、创新向日葵种质资源、选育优良的向日葵杂交种,给农民提供高产优质的向日葵种子,让优良品种在内蒙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是向日葵遗传育种研究室育种人默默坚守的信念。

  20年前,当李素萍从导师的手中接过向日葵遗传育种的接力棒时,就是意味着要创新、要坚持,也意味着要耐的住寂寞,不怕脏,不怕累。“如今我们团队里80后、90后的孩子都有,既是高学历、高学位,又肯在实践中锻炼、打磨,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不辞辛苦,每天起早贪黑,完成田间管理工作、亲自套袋授粉。看着他们年轻一代的育种人既敬业、又有责任心,还肯吃苦,让我感到很欣慰。”

  2017年,“向日葵遗传育种团队”入选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在科研工作中,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财政厅创新引导、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40多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二级本)各一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三奖各一项。获国家实用性专利11个、制定标准7个、育成品种10个。培养毕业博士3人,发表论文40多篇,编写出版著作6部。李素萍本人获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草原英才”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李素萍将带领科研团队针对我区向日葵生产中列当、黄萎病等严重影响生产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继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研究推广向日葵机械化高效生产新模式,不断提升自治区向日葵育种水平和向日葵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区向日葵产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世界首例低温保存骆驼胚胎移植在阿拉善获得成功

下一篇:贵州省科技厅启动新一轮“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