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十大科技新闻和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鄂尔多斯市4项成果上榜
时间:2023-01-10 10:26
来源:科技发布
1月9日,由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科技日报社内蒙古记者站共同评选出的2022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新闻和十大科技进展揭晓,鄂尔多斯市4项科技成果上榜。
鄂尔多斯市入选2022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新闻有1项,为鄂尔多斯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鄂尔多斯市入选2022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进展有3项,分别为: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落地,煤基特种燃料为火电机组降碳增效打通技术路径,原创抗癌“孤儿药”在我区进行中试量产。
2022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新闻
“科技兴蒙”纳入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重点任务
● 中科院“黑土粮仓”战略先导专项在呼伦贝尔开展智能农机测试
2022年3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首次将“实施‘科技兴蒙’,支撑内蒙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作为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重点任务,聚焦“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能源资源绿色转型”以及“现代农牧业发展”三大主题,协调推进有关部门和地区加强与内蒙古的科技合作,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引领与支撑。自科技部与内蒙古共同启动“科技兴蒙”行动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统筹调度,不断深化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大院大所的“4+8+N”合作机制,2022年,自治区政府与陕西省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区已实施科技合作项目700余项,合作建设了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34个新型研发机构,吸引200多家区外高校院所、企业的400多个团队深度融入内蒙古创新发展。
30条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
2022年6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立足新时代人才工作新任务新要求,对自治区人才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内蒙古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和2025年、2030年、2035年“三步走”目标任务,重点围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发展布局、加大力度引才育才聚才、搭建人才发展支撑平台、推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制定30条具体措施,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落实、重要工作推进、重点人才服务,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政策体系更完善、覆盖面更广、含金量更高,是做好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呼和浩特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赛科星国家级育种场成功培育出2头克隆奶牛
2022年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呼和浩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简称乳业国创中心)。创建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乳业国创中心建设列为《内蒙古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的关键举措,2022年共投入资金1.94亿元,通过开放性课题和“揭榜挂帅”等机制,启动实施科研攻关、平台建设等科技项目44项。目前,中心已与26家企业、27家高校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在按照“一个协同创新网络、四个研究中心、三个服务平台”布局协同创新体系,并已成功汇聚了任发政、孙宝国、张涌等9名院士领衔的一流研发力量,在奶牛育种、科学饲养、万头规模牧场应用示范、乳品营养品质、乳制品工艺等多个方面取得瞩目成果。其中,奶牛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实现了奶牛平均日单产41公斤以上的国际先进水平,胚胎植入前全基因检测技术将高产奶牛的育种效率提升到25%以上,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巴彦淖尔获批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 自主小麦品种“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面积推广
2022年4月,国务院批复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列全国9个国家农高区之一。建设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是内蒙古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设区域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自治区每年安排5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连续五年支持农高区建设。获批建设以来,农高区紧紧围绕“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发展主题,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积极搭建“一院四中心”创新平台,有效集聚了58家以小麦、肉羊、向日葵为主导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先后取得了巴麦13号、华蒙多羔肉羊、胃电胶囊等一批自主创新的新品种、新设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22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30.8亿元。
鄂尔多斯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 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内的沙漠光伏电站
2022年7月,国务院批复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鄂尔多斯市以“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解决方案,自治区每年安排5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新工作,积极探索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20年以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亿元,启动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等“五大行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36项,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以上,合作建设了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矿大(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成功引进武强、金之均等院士专家团队,形成十大孔兑综合治理、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技术集成示范,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粉煤灰熔盐电解制备铝硅合金多联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等10余项标志性成果。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
● 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一角
2022年8月,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引发了自治区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报显示内蒙古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190.1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2022年,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研发投入攻坚行动要求,全区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同比增长27%,有效带动了企业与社会研发投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4.8%,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同比增长81.8%,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同比增长26.6%;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7%和15.87%。
“揭榜挂帅”推动重大关键技术集智攻关
●“肉羊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揭榜挂帅项目首席专家、研究员刘永斌(前)带领团队开展肉羊分子遗传检测
需者“出榜”、政府“张榜”、能者“揭榜”、强者“挂帅”。2022年,内蒙古不断强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机制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方面的应用,继年初启动首批12项技术攻关类“揭榜挂帅”项目的基础上,又陆续以“揭榜挂帅”机制启动了种业和“双碳”两大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围绕自治区种业振兴和“双碳”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面向全国发布技术需求榜单24个,启动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6项,支持区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52个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带动区内外384家企业和高校院所以及两院院士在内的24位首席科学家参与揭榜攻关,项目经费总投入预计达到15亿元。
科技激励政策“大礼包”激发创新活力
● 自治区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正在检测土样
2022年,内蒙古把科技激励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启动“科技政策落实年”,聚焦科技创新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一批优惠政策,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真金白银”支持。特别是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重点关注的科研经费“放管服”领域,2022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坚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本着能放尽放、应放尽放原则,简化预算科目编制,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同时,扩大经费包干制范围,对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支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才类科研项目和软科学研究项目实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效激发科研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奖励推行“提名制”
2022年,内蒙古完成了自实施科技奖励制度以来力度最大的改革,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相继颁布实施。新的奖励制度以自治区重大战略需要为导向,报奖机制转变过去主动自荐的“推荐制”为被动他荐的“提名制”,回归了科技奖励的学术色彩与荣誉本质。增设技术发明奖,奖种设置更加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奖项设置更加合理,奖金额度大幅增加,表彰奖励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充分释放了科技奖励的激励效能。落实新的科技奖励制度,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于2022年9月正式启动。
技术市场成为成果转化“助推器”
● 内蒙古一机集团研制成功国内最大的人机协同钛合金智能焊接装备
2022年,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积极发挥内蒙古在若干优势特色领域具有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不断加快技术要素市场资源配置。重点培育和林格尔新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培育建设了6家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5家自治区专业化技术研发与中试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营方式启动内蒙古科技大市场,面向产业促进成果转化,面向企业提供精准对接和规范服务,加快建设“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打造全区科创资源“一张网”、搭建供需对接交易“大平台”,成功促成了“农麦300”等一批先进适用成果转移转化。
2022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进展
● 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落地
内蒙古久泰集团精细煤化工厂区
内蒙古久泰馨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二氧化碳为原料,采用内蒙古久泰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一步法制芳烃催化剂和成套工业技术,在鄂尔多斯市建设世界首套万吨级工业试验装置,主要产品均四甲苯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可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航天及军工等高科技领域。项目达产示范后,每生产1吨芳烃约消耗二氧化碳5.14吨,年利用二氧化碳约3万吨,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实现了碳减排,对我国探索用二氧化碳制备高端化学品的工业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煤化工产业升级具有示范性作用。
● “源网荷储”研发试验基地投运创下多个国内之最
兆瓦时级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场景
乌兰察布市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2022年建成投产,其中的“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投运了三峡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发的一批先进科研成果,创下了多个“国内之最”和“行业首次”纪录。其中,“源网荷储一体化”功率路由器示范工程打造了国内容量最大的功率路由器设备,且关键部件均已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在大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壁垒;大规模新能源及储能综合仿真与实验平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储能系统动态模拟平台,可实现大规模新能源及储能系统综合仿真与全景“可观、可测、可控”的管控模式;兆瓦时级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实现了储能型固态锂离子电池在全球的首次示范应用。
● 煤基特种燃料为火电机组降碳增效打通技术路径
纳米碳氢燃料循环流化床工艺点火启动
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提升煤炭热值入手创新,利用自产煤研发出纳米碳氢煤基特种燃料,并用于火力发电。经工业化试验,该燃料较同浓度普通水煤浆热值提升10%—30%,可降低发电煤耗50g/kWh,降低CO2排放128g/kWh,其工业化制备技术和火力发电技术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行业专家鉴定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运用该技术,可使300MW以下燃煤发电机组的供电煤耗降至300g/kWh以下,满足国家“十四五”末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的要求,为传统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打通技术路径。同时,煤基纳米碳氢燃料还可替代柴油生产铵油炸药,并有望在重卡、船舶上实现燃油替代。
● 氧化钪高纯提取工艺填补行业空白
白云鄂博矿
钪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我国发展先进科技和制备先进材料不可或缺的重要稀有金属。我区白云鄂博矿钪储量较为丰富,然而从含钪矿物中直接提取钪制品极为困难,是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科研人员在没有任何技术参考前提下,通过刻苦钻研,先后攻克了大量科研课题,共计完成技术升级改造67项,研制出从复杂硅酸盐中提取高纯度氧化钪中试工艺技术,并打通中试全流程,成功提取出99.9%的高纯氧化钪,提取工艺填补行业空白,对推动白云鄂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深度延伸,保障我国稀有金属钪等战略资源的安全性和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 原创抗癌“孤儿药”在我区进行中试量产
尚德艾康药业工作人员正在胶囊填充车间工作
2022年,我国抗脑胶质瘤原创新药ACT001在鄂尔多斯尚德艾康药业抗癌药物研发与中试基地实现了临床用药的批量生产。ACT001是由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悦教授团队在中国特有植物辛夷根皮中发现,通过化学结构改进创制而成的新结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水溶性良好,口服即可进入血液,并可突破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部肿瘤病灶,抑瘤率高达87%,生存期延长超过172%。药品在国内外1期临床试验的关键时期得到了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和应用研发计划支持,先后获得二十余个国家的专利授权,开国产创新药进入西方国家开展临床试验的先河,并于2017年和2021年先后获得美国药监局、欧盟药监局“孤儿药”资格认证,美国药监局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计划年产ACT001原料药1吨、ACT001片剂500万片、ACT001胶囊剂1000万粒,预计临床试验结束正式上市后,患者用药成本可比进口同类产品降低10多倍,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
● “杜蒙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我区自主选育的杜蒙羊新品种
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乌兰察布市畜牧工作站、四子王旗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7家单位,以黑头杜泊羊为父本,蒙古羊为母本,历时18年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经过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群体扩繁三个阶段,成功选育出适合荒漠半荒漠化草原放牧,兼具舍饲与半舍饲等多种养殖方式的肉羊新品种“杜蒙羊”,于2022年11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审定。杜蒙羊具有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显著、繁殖率高等特点,4月龄体重可达80斤—90斤,繁殖率为140%—150%,屠宰率为52%—55%,母羊养殖年纯利润800元—1000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品种的成功培育填补了我国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无专门化肉用品种的空白。
● 新型营养调控技术实现奶牛日均单产41公斤以上
推广奶牛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的牧场
针对奶牛养殖过程中营养调控不合理导致的奶牛泌乳高峰期产奶量低、饲养成本高、代谢病高发等产业共性难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优然牧业等单位,对犊牛、后备牛以及成年母牛全程营养调控开展研究与应用,创新集成出犊牛无抗日粮、犊牛抗腹泻、后备牛蛋白调控以及成母牛营养调控等关键核心技术,犊牛阶段生长发育不达标,淘汰率高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育成牛不同日龄阶段体重显著提升。相关技术成果已陆续在内蒙古、山东等省区的14个区域规模化牧场示范应用,使奶牛单公斤奶饲料成本降低0.05元/kg,泌乳牛单产提升2kg/头·日,实现奶牛平均日单产41公斤以上。对提升我国奶牛养殖水平,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华西牛在乌拉盖草原培育成功
华西牛种公牛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我区科研单位合作,经过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在锡林郭勒盟的乌拉盖草原成功育成了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遗传性能稳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成年公牛体重达900公斤,成年母牛体重达550公斤以上,净肉率高达53.95%,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既能适应我国牧区、农区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带,又能适应南方草山草坡。品种于2021年12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2022年8月面向社会发布。目前已在全国推广种公牛599头,冻精约762万剂,改良牛群555.2万余头,累计新增收益52.7亿元,一举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是我国种业翻身仗的代表性成果。
● 密植高产示范创造东北春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试验示范区大获丰收
通辽市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深入合作,在玉米主产旗县开展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试验示范,通过签订“科技包县”技术推广协议,建立了10个核心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10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300万亩。2022年,经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实测,通辽市三次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其中,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1.35万亩玉米示范区平均单产1087.93公斤;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千亩示范区平均单产1227.58公斤,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单产纪录。该技术的推广预计可为当地增产玉米8至10亿斤。
● “一湖两海”水污染综合治理取得重要突破
科研人员在岱海开展湖滨带控制实验
经过三年联合攻关,“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于2022年通过验收,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成功厘清了“一湖两海”水生态退化机理;突破了内源和点源污染防控、面源污染削减、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关键技术;在呼伦湖研发推广适用于湖泊水环境改善和土著鱼类适度恢复的水生生物操纵技术;在岱海流域研发推广了水资源承载力“四层三级”表征指标诊断技术;在乌梁素海推广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相关成果被自治区和地方有关部门采纳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了“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为自治区河湖湿地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参考与经验模式借鉴。
上一篇: 市科技局扎实推进包联帮扶工作